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13    次浏览
让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读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念书时,曾被一本书深深吸引——《苏菲的世界》。这可能是我认真拜读的第一本与哲学相关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却写得通俗易懂,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哲学、美学的兴趣。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到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的真》,从丹纳的《艺术哲学》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我很庆幸,在十八九岁的年龄遇上这些好书。虽然有些书读得很吃力,但爱思索的天性在这些或峭拔或温和的文字中得到了保存和开掘。可惜,那时候没有读到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的,意思是“爱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不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问,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表《面向生活与工作的教育:发展21世纪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报告,提出“21世纪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认知的、内省的及人际的三大胜任力领域。可见,内省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而内省力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素养的形成。从2011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一个法国记者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先生1986年起为台湾大学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兼顾西方与中国,侧重人生与文化,而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这门课程获得了台大学生的极大喜爱,1986年傅佩荣先生即有幸被《民生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十年后该课程被台大学生的“终身学习网站”票选为全校最佳通识课程第一名。《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即是傅先生在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书在开宗明义介绍了“哲学是什么”后,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接着以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当代的存在主义为代表,反思当代人的生存境况,探讨超越荒谬之可能。课程的下半部分,首先综述“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道家的智慧”,再阐述“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等话题,最后收束于“文化的视野”。该书不求体系完整、面面俱到,但求于现实人生有触动、有帮助,而这是傅佩荣先生将课程与人生打通的追求。 哲学就是“爱智慧”,而在傅先生看来,智慧有两大特点:完整与根本。所谓完整,即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所谓根本,是指回到生命的原点,对人生的实质作根本性的思考。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侠客行》描写很多人到了侠客岛,看到岛上有一面很大的墙壁,上面刻着李白的《侠客行》,每个人都想从这首诗中参出重要的武功秘笈。男主角不识字,却因此注意到刻字者所使用的力道。他根据这幅图画练气,最后练成了上乘武功。傅先生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字有时候是一种障碍,顺着字义理解并不能进行本体性思索,而直观式的感受往往更接近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希腊时代有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傅先生强调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是对“凡事保持好奇”。好奇其实是去除遮蔽,对事物本体作完整而根本的体验或思考。培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念“打破假象”,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这些假象使人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培根认为要打破的假象有四种:种族、洞穴、市场、剧场。这些内容在书中均有具体而生动的阐述。周国平在推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时说:“哲学课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傅佩荣先生显然是最适合上哲学这门课的先生了。傅先生对古今中外的哲学熟稔于心,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蹩进书院哲学的象牙塔,而是将哲学与人生打通,将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视野中来考察。傅先生对神话、艺术、宗教、文学、教育等领域均有精深研究,但他高而能下,不作艰涩高深的表达,没有空洞抽象的说理,而是深入浅出、结合实例进行阐述。无论是书中所举事例、所引名言,还是傅先生本人的论述,都蕴含哲思,耐人思索。在读这本书时,我们不能只做一个文抄公。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开启智慧,所以在阅读时应伴随思考,反观生活。比如我在读存在主义的一句名言“拥有就是被拥有”时,写下一段读书札记:“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也就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回自己。拥有的越多,生命内涵就会因注意力的分散而变得浅狭,最后反而变成拥有物的奴隶,丧失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控制欲望,过一种简朴生活。人只是匆匆过客,在生命的尽头衡量你的不是物的多少,而是心的广狭、灵的重轻。”以哲学观人生,这样才能与傅先生的观念相通。最后想说的是,之所以推介这本书,并不是鼓励大家成为哲学家,而是希望哲学——爱智慧,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附:《哲学与人生》阅读零札一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作诗,并且写过希腊悲剧。他二十岁时遇到苏格拉底,听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写的诗和剧本全部烧掉,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并选择终身奉献于哲学思考的世界。徐批:发现自我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柏拉图的幸运在于他在二十岁时遇上了苏格拉底并一下子明确了自我的价值、意义。真正的生活,是从发现自我开始的。二德尔斐神殿上刻了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徐批:我们一般只记住并强调了第一行字“认识你自己”,其实第二行字“凡事勿过度”也很重要。前者是对内的态度,后者是对外的态度。也可以这样说,认识你自己,察觉到人的有限,因而才能在行动上“凡事勿过度”。三《侠客行》描写很多人到了侠客岛,看到岛上有一面很大的墙壁,上面刻着李白的《侠客行》,每个人都想从这首诗中参出重要的武功秘笈。男主角不认识字,看不懂上面写了些什么,却因此注意到了刻字者所使用的力道。换句话说,这面墙上刻的东西在他看来是一幅图画,而非文字。男主角根据这幅图画练气,最后练成了上乘武功。文字有时候是一种障碍,因为有文字就有意义,有意义则必须去思考,而一思考反而练不成武功了。这和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是相通的。徐批:两点启示。一、知识是感性的敌人。满腹经纶的学者往往最缺乏生命的感发,因此离真实的生命也就最遥远。二、形式即本质。形式比内容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在内容,而在语言本身。四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查第德》(Candide),描写一个人到处被冤枉、被迫害。他去坐船,船就沉没;他走在路上,就发生地震。最后,这个人在百死千难之中逃到了乡下,种了一些花生。花生收成时他坐在田埂上吃,开始想:“如果当初没有沉船、没有地震,我现在怎么可能坐在这里吃花生呢?可见我这一生的际遇还是很不错的。”徐批:感恩生活,能粉碎一切挫折和苦难。活着,就意味着为生存而寻求意义。对苦难、荒谬的最好抗击,莫过于以弱者的姿态对命运心怀感恩。五许多人在开始与苏格拉底对话时,无一不是信心满怀,认为自己很有知识,最后却会发现自己是如此无知。后来有一个学生受不了苏格拉底,趁着酒醉时告诉他:“你好像海中的黄鲷鱼,任何鱼碰到你都会被电得麻痹,人们与你谈话就会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无知!”苏格拉底听了以后回答:“如果我是因为自己有知,而指出你们的无知,那是我不对。但请你不要忘记,我自己也是无知的!”徐批:做一条黄鲷鱼,这应该是优秀知识分子的职责,教师概莫能外。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无知,在去蔽中探求生命的真相。教师不必全知全能,但要坚守一种使命:搅动陈陈相因的僵化风气,使之焕发出真诚思考的活力。真正的智慧,应该由自己觉悟和体验出来。做一位精神助产士,就是要协助他人产生智慧的胎儿。六尼采看不惯打着宗教或上帝名号的虚伪浮夸,所以宣称“上帝死了”。他曾经写过一个比喻: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提着灯笼在市场里面到处走动,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提着灯笼?”他回答:“白天吗?我觉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经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拿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徐批:尼采的刻薄和恶毒正在于,他将整个世界都推向了他的对立面。事实上,如果宇宙一片漆黑,拿着灯笼又怎能找到上帝——被尼采判了死刑的上帝?宇宙全部漆黑时,还是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尽可能多的周围人。七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写道:“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徐批:弗洛姆的话充满嘲讽与讥刺。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不愿担责而宁肯舍弃自由!真正的自由,与责任和使命同在。活出自我,不仅意味着拥有自由的选择,还意味着承受更多的责任重量。八灵魂代表着精神,它关系着意义的问题。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不属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到我这里来治疗心理疾病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也就是说,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这个地方,不在于身体,也不在于心理,这个地方称作“灵”。徐批:灵是一种力量,可以将身心整合起来,赋予人生以意义。这种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如果不加以开发,那么生命就好像在薄冰上,基础薄弱不易站稳;反之,如果能逐步开发灵的力量,他就可以承受身心的各种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身体受伤、心智失常,却能因为灵的力量而安定的原因。学校不仅应该有心理老师,还应该有性灵老师,而这样的老师应该由所有老师来担任。关注身心灵的和谐发展,正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九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叫做:“拥有就是被拥有。”举例来说,我拥有一辆车子,就等于我被这辆车子所拥有,因为我必须时常担心:“我的车有没有被拖走?停车费还没缴怎么办?”徐批: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也就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回自己。物为人役而不能人为物役。拥有的东西太多时,人的生命内涵以及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后反而会被拥有物所拥有,变成了拥有物的奴隶,以致精疲力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你所“有”的越多,你所“是”的就越少,这二者常是呈现反比的。现代人更要去过一种简朴生活,东西用到坏为止,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人只是匆匆过客,在生命的尽头衡量你的不是物的多少,而是心的广狭、灵的重轻。十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换言之,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徐批:人是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产物。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作抉择,就根本没有本质可言,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别人安排的,他只是一味地接受。一旦接受成了习惯,本质就变得虚浮,等于这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地存在过。十一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人会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违法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徐批:老子的这句与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的观点大致相同。凡事都有两面性,万物都是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善之存在,以恶为前提,因此无恶亦无善。善的宣扬,意味着恶的存在。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中间状态,“凡事勿过度”。老子告诉我们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雄代表阳刚之气,也就是飞黄腾达;雌代表雌伏,也就是安静,退缩下来。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溪”作“奚”解释,即古代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模式。作为天下的模式,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人生多智慧,处处争强往往易于折损。法令的繁苛,会滋生罪恶。当然,法令也不可完全取消。教育管理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十二老子有一句:“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资”代表借鉴或凭借)。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个精微奥妙的道理。徐批: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是出于此处——善人为“师”,不善人为“资”。但我们平常所注重的是以善人为“师”,而所忽略的是——以不善人为“资”。正面的东西可以成为老师,负面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借鉴。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两者对你我都很重要。十三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篇小说中提到,每个男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红玫瑰代表热情如火,白玫瑰代表纯洁无瑕。如果他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会变成墙壁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则如同“床前明月光”,永远那么皎洁亮丽;如果他娶的是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会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而红玫瑰则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徐批:每个女人的一生中会不会有这样的两个男人呢?人生充满着无奈,而生活永远在别处。爱情常常在婚姻中消亡,却在分手中获得了永恒。爱的对象必须是唯一吗?可以既想念着月光般的白玫瑰,也珍惜着身边“朱砂痣”一样的红玫瑰吗?这是个道德困境还是人生难题?十四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那段路程只需要十一天,他们却走了四十年。因为犹太人在埃及世代为奴,已经习惯自认为奴隶。离开埃及最主要的用意即是要涤除他们的奴隶性格,而四十年的时间,正好让老一代的人全部凋零,就连摩西本人都无法进入应许的迦南福地,要靠下一代的约书亚带领。徐批:思想启蒙往往要经数代人的努力。当代中国也正处于启蒙时期,而只有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社会的精神大换血,也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原载 《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徐飞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6年出版)2017年《教师博览》,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新的一年征订季来临了,朋友,请及时订阅——2017年《教师博览》杂志感谢你的支持与呵护!《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喜讯】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招募令 | 结伴同行走得更远欢迎通过本刊微信小店订购:2015年《教师博览》文摘版、原创版精装合订本(各80元,包邮),2016年《教师博览》和《江西教育》杂志!请进微信小店【博览书屋】——长按二维码,或者扫一扫,就可以买你想买了!谢谢你!好再来!————————————————朋友,读完文章请顺手点开最下面广告,获取生活资讯,支持教师博览,谢谢!————————————————————《教师博览》,教育品牌!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jsblzzs本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您的朋友圈。欢迎添加小编微信xt545328、本微信QQ群521925629,以推荐您认为的好文章。